教宗方济各指出,「这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让某些人以为,我们几乎处於新时代的开端和新人类的起源;新人类优於我们至今熟知的人类」。然而,这些发展也带来「巨大且严重」的疑问。
《圣咏》第八篇论及有关人类的问题:「世人算什麽,祢竟对他怀念不忘?」(5节)。教宗阐明人类学的答案「在《创世纪》中便已描述,它贯穿整个天主启示,并围绕着关系和自由的基本元素加以发展」。关系具备三个层面,分别是:与物质、大地和动物的关系;与天主超性的关系;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。自由则体现於相对的自主和道德选择。
教宗对此表示:「这个基本系统世代以来支撑着大部分人类的思想,并且至今仍有效。然而,我们今天察觉到,基於对人类处境复杂性的更多认识,人类学的重大原则和基本概念经常受到质疑,需要更深入的研究。」由於社会-经济的改变,人员迁徙,相关的跨文化比较,全球文化的散播,尤其是科学和技术的惊人发现,人类学在当代往往成了流动、易变的愿景。
为了应对我们时代的挑战,教宗提出几点对策,首先是「欣赏科学,其根基在於天主的计划:『祂在创世以前已拣选了我们,预定了我们获得义子的名分』(弗一3-5),并将照料受造界的工作托付於我们,要我们『耕种、看守』大地(参阅:创二15)。正是因为人拥有那为了爱而创造世界的天主的肖像和模样,照料整个受造界的工作必须按照无偿、爱与服务的逻辑,而非支配和蛮横的逻辑」。
再者,我们必须「汲取宗教传统中保存的智慧宝藏、民间智慧、文学和艺术,它们触及人类存在的奥秘深处,不忘,甚至重新发现哲学与神学的内涵」。
为了避免「人文-文学-神学和科学之间发生悲惨的分裂」,以及为了「鼓励教会、信友团体与科学团体也进行更深入的对话」,教宗引用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,表明我们「迫切需要人文主义」(141号)。
在实现这方面的对话,教会提供两大原则,即以人为本和利益的普遍终向。教宗解释道: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应当为全人类的益处效劳,其效益绝不能只惠及少数人。因此,我们要预防未来在知识上出现新的不平等,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剧。」
教宗最後强调一个「始终有效的原则」,也就是「所有在技术上可能或可行的,在伦理上并非都可以接受」。